为什么非哺乳期乳腺炎这么“难治”?南京五洲乳腺医院李丹专家带你从这几个问题分析具体情况,带您了解为什么非哺乳期乳腺炎这么“难治”。

  1、病因复杂,至今仍不明确
  无论是浆细胞性乳腺炎,还是肉芽肿性乳腺炎,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病因。对于浆细胞性乳腺炎,有报道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与吸烟有关,香烟中包含的物质能破坏乳腺导管管壁和脂质过氧化物酶及环加氧化酶;②厌氧菌感染引起化脓性炎症;③可能和怀孕、哺乳、口服避孕药有关;④乳房发育不良、畸形、炎症、外伤、手术、乳房退行性变;⑤内分泌失调,尤其是垂体泌乳素异常升高;⑥可能与结核菌L型相关或为乳腺结核的亚型;⑦病发时无明显诱因,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肉芽肿性乳腺炎更多地被认为是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有文献报道认为与患者使用避孕药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导致因素可能是乳汁所致的免疫现象和局部超敏反应,或者是与高泌乳素血症等体内激素失衡及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的小叶肉芽肿炎症分泌刺激相关。总之,原因很复杂,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基于此,针对病因的治疗变得很困难,这也是非哺乳期乳腺炎“难治”的根源。
  2、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漏诊: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表现多样,缺乏其特异性症状,某些类型也极易与乳腺癌混淆从而导致高误诊率而低治愈率。下面总结一下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特点。
  浆细胞性乳腺炎:①好发于育龄女性,尤其在断乳后数月至数年间,未育女性少见;②很多患者存在先天性乳头内陷;③乳晕区深部肿块常常为首诊症状,部分病例中患者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④急性期乳房可有红肿热痛,而全身炎症反应较轻,白细胞计数不高,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⑤早期即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地较软、压痛明显,随病程进展可消退,部分局部皮肤可呈“橘皮样”变;⑥病程后期可形成瘘管。
  肉芽肿性乳腺炎:①多见于30-40岁非哺乳期且有哺乳经历的妇女;②多为单侧乳腺发病,多发生于非乳晕区,外上象限较为常见;③肿块伴疼痛,但多数在病程初期无明显红肿表现,常位于乳腺实质内,质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常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④病程短,短期内速度增大,治疗不当容易反复发作;⑤常见并发症有脓肿、溃疡或窦道形成。
  鉴于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表现类型多,无特异性的特点,诊断时就要求非常慎重,需要结合超声、钼靶等影像检查,重点与乳腺癌等肿瘤疾病鉴别。根据笔者经验,第一时间通过活检方式获取病理信息尤其重要,空芯针穿刺活检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高效的微创活检技术与方法。
医生建议:看完本文章后参与咨询,可以了解更详细内容!
医院环境
  • 资质规范化
  • 操作规范化
  • 诊疗规范化
  • 服务规范化
自助预约挂号平台
本站已加密,绝对保证您的隐私,手机预约可享: